原住民烤大豬的美味關鍵

從豬隻處理、綁紮上架、燃料選用、去除豬皮、火侯控制、高架調整、切割技巧乃至調味技巧,原住民烤大豬的每一個環節,都相當講究呢!

 

整個原住民烤大豬的燒烤過程,耗時較長且火侯溫度需求高,必須以原木作為燃料,才能燒得久、燒得旺。首選相思木、龍眼木、梅樹及苦茶樹,能夠燻出天然的木質香氣,若使用木炭作燒烤的話,會出現化學、石油的味道,降低烤大豬的美味程度。

 

燒烤至一定程度後,烤豬外表將呈現炙黃色,高溫將豬皮與豬油做到分離,此時將厚厚的豬皮劃開,豬皮與油脂將微微分離,再把整層的豬皮扒開。接著將豬肉一刀刀劃開,較厚實、不易烤熟的部分則劃得比較深,使後續燒烤過程,豬肉能夠受熱均勻,並且更容易熟透。

 

去除豬皮後,正是考驗燒烤技巧的時候,多餘的油脂將不斷滴進炭火盆,鐵架也需要上上下下、來來回回的移動高度,一不小心就可能烤焦,白色的油脂外表將逐漸轉變為酥脆、金黃色澤,吃起來不會太過油膩,而且口感絕佳!

 

原住民烤大豬以食物的原味為主,簡單的胡椒鹽調味,能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,軟嫩的肉質變得鮮甜可口,也較不油膩。若加入原住民的天然香料-馬告,讓烤大豬的口感更加有層次。

 

原住民烤大豬所使用的豬隻,大部分是60-70公斤以上的成豬,視覺上具有相當的觀賞性,也因燒烤時間較長,大家聚在一起的時間也較長,在一起吃烤肉、分享單純美味,原住民烤大豬吃的是一種快樂、熱鬧的氛圍,一種原鄉特有的魅力。